1)第三百六十章 派出使团如何?_明末行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明朝是如此的缺银子,很自然的严重影响了商业的发展,以至于朝廷也是越来越穷,到了崇祯十年,财政已经到了破产的边缘。

  或许有人要说,这个时期全世界有很多白银流向了华夏,这话确实不假。西方学者吉斯在一文中肯定地说:“1597年,西班牙大帆船将34.5万公斤白银,从阿卡普尔科运到中国,这一数字比明朝半个世纪的产量还多华夏怎么可能缺银子呢?

  是的,当时确实是有大量白银流入华夏,但这些银子对于明朝正在急剧膨胀的经济来说依然是不够的,最要命的是这些银子还没有流到明朝朝廷的手里。

  而且西方对于华夏巨大的白银供应链条也有中断的时候,隆庆年间就曾出现过一次严重的匮乏。里就用一种慨叹式的表述记载了这一件事:“天下之民,皇皇以匮乏为虑者,非五谷布帛不足也,实乃银不足耳。

  对于银子不足这个缺点,明朝的统治者也早有体会。早就明太祖洪武八年,由于当时缺银铜等贵重金属,于是那位放牛娃出身的洪武皇帝就颁布一部叫做“钞法”的东西,设宝钞提举司,其下再设抄纸、印钞二局和宝钞、行用二库。并于次年以中书省南京名义发行。并且禁止民间用黄金、白银买卖交易,也就是说朝廷开始用纸币代替贵重金属了。

  宝钞的面额分别为一贯,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六种。

  按理说用纸币应该是一种文明的象徵,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大明的事情怪就怪在这里,大明发行纸币向来是只发不收,既不分界,也不回收旧钞,且无近现代的准备金意识,致使市场上流通的纸币越来越多。宝钞泛滥成灾,发行当年就开始通货膨胀。

  有个例子足以证明我们的那位洪武皇帝对于发行纸币这种事是多么的无知,有一次,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打了一个胜仗后班师回朝。朱元璋高兴之下就赏赐给了朱棣一张“支票”——面额一百万两的宝钞。

  这也是大明面额最大的一张宝钞,估计这也是朱元璋心血来潮之下提前让人给印上的一百万的数字,反正他是皇帝,想写多大数字都行,由此可以得知,明代的统治者对于金融方面是多么的无知,民间也将皇帝用的厕纸讥讽的称之为“宝钞”,其背后的深意不问可知。

  有鉴于此,到了正德年间,宝钞实际上已经废止。此后,明朝不再发行纸币,市面上只剩下之前发行的宝钞还在勉强流通。

  宝钞的信誉虽然破了产,可买卖总得做下去吧?民间又开始流通起金银铜等金属货币,但是由于贵重金属的缺乏,明朝的经济已经变得有些畸形起来。

  对于这点生意越做越大的庞刚已经很清晰的感受到了,白银的匮乏对青州的

  请收藏:https://m.ysbook.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